首页 {{item.columnName}}
在甘孜你能买到的奢侈品
2016-10-31 08:01:20
来源:
甘孜旅游
阅读数:
342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藏衣

藏衣,一般都具有长袖、大襟、腰宽等特点。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等三种藏袍。皮毛藏袍是用老绵羊皮鞣好缝制的,缝制好的皮袄叫“杂巴”。腰系长长的红色茧绸,身后打一个结,腰带的侧旁佩挂一个嵌有珊瑚的银制奶钩.奶钩最早为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品。

羔儿皮藏袍是把小羊羔皮鞣好后加工缝制,衣面一般都配红、黄、绿等色的锦缎料子,这种缝制好的藏袍叫“查日”。女式藏袍沿边镶以水獭皮边。男式藏袍沿边镶以虎皮或豹皮。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布料藏袍有单、夹两种,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更换,系上腰带后,使腰际形成大行兜囊。牧民妇女一般将头发梳成数百根细辫子,下接黑色丝线,上面饰有玛瑙、琥珊瑚、松耳石等珠宝。

葩,意为面具。是藏族同胞在节日庆典期间,跳舞时戴在头上的装饰品,面具有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色彩和表现风格。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泥料、布料、皮料等不同种类的面具。头像面具初始于十三世纪末, 除表现人物形象的面具以外,与此同时表现飞禽走兽形象之类的面具亦随之问世。

根据面具功能可分为跳神和藏戏两种不同的面具,各种不同风格的藏戏面具都表示了不同的深刻内涵。表纯洁、善良、知识渊博,英勇无畏、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等。

古老的刻板印刷术

浩如大海的藏文经典, 与藏文化悠久历史和传统的藏民族刻印制作是分不开的。藏文典籍的印刷首先要按传统方法刻板。刻板是用细密坚硬的上等桦木制作的,刻板制成后,灵巧的工匠便在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雕刻的文字图案,刀深光洁,功力深厚,堪称藏族文化一绝。然后把雕刻好的经板在煮化的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晾干后,用“苏巴”草根熬成的水洗刷干净再晾干,此时,雕板加工才始告完毕。

印刷书籍的纸张是特制的,是用一种藏语叫“阿补扎补”的草根皮制成的,其特点是纸质韧性强,有毒性,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书籍的印刷也是非常讲究的,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一般的书籍也要用白桦墨印刷。

木刻印版的板有一手柄,两面均雕刻有十分工整的藏文正楷字体。

十九世纪前的藏文书籍, 一般均采用黑墨印刷,并没有彩色插图等文样,其中,贵重的经典、卷首页各以花纹和佛像装饰,并配以插图, 然后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色汁印刷。书籍上下夹以木板,夹板均为红漆描金,制作精细,有的夹板还镌刻有佛像、火焰宝和吉祥八宝等彩 色:图案。在雕刻中莲花运用最为广泛,佛教把莲花视为纯洁、高尚的象征,并有吉祥、神圣之寓意。此外,有些贵重的佛教经典用深黄的锦丝缎包裹数层,上下夹以檀香木板,然后用细牛皮条或丝带捆扎, 当作神品供奉。在携带经典书籍时,普遍取势胸前,托抱或肩托手扶以示恭敬。

唐卡

甘孜县东谷寺除珍藏有七百多年前的唐卡画,还珍藏有许多现代绘制的精美唐卡画。三百多年前绘制的《如意宝藤》。

这套《如意宝藤》唐卡画是在十七世纪,东谷寺第六世活佛降巴更登嘉措命画师郎卡杰绘制而成。传说在十七世纪,在今炉霍县境内的一个地方,有户农民家生了一名聪明伶俐的小男孩,因其家境贫困从小就当童工,为别人放牧维持生活,其乳名为孜珠(牧童)。孜珠非常喜欢绘画,平常利用放牧的空闲学画,没有纸张笔墨,晴天里他把地当纸,用小棍做笔, 阴天用石板作纸,小石子作笔每天坚持学习绘画。他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绘画知识及其基本技巧。他刻苦学画的恒心和诚意,感动了神仙画师毗首羯摩。在一个良辰吉日神仙画师来到人间收孜珠为徒,把自己的所有知识传授于他。

晒佛节时,寺院内依墙悬挂一幅幅精美画卷。这些画用纯天然颜料及金粉、银粉绘制。画中人物形象生动,山川、花卉乌兽和谐、线条流畅、章法严谨、色泽艳丽、栩栩如生。这套保存至今的《如意宝藤》唐卡画,共三十一幅(现只有:9幅,另外两幅文革期间失踪), 至今犹如新着色的一般。其中, 由郎卡杰描绘的米拉日巴讲经图,在只有几平方毫米的空间中画出了岩洞内米拉日巴在讲经,以及洞外猎犬和鹿听经等生动形象,其姿态美丽、线条清楚、色彩明亮,达到了传神的艺术感染力,人们称他是“巧夺天工之神”。据藏画人员介绍,该画在作色、笔画等风格方面是模仿汉地的技法,风景、建筑物以及佛身上的装饰品画得非常逼真,这种画法至今仍然在甘孜县部分地方流行。

据统计,目前,东谷寺共收藏有大小金佛500多尊,唐卡画200多幅,其中,珍稀唐卡画50多幅。收藏古典经书700余套,其中,用金粉、银粉书写的100余套,价值连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