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氆氇:藏族人家不可缺少的纺织品
2016-09-28 03:14:46
来源:
甘孜新闻网
阅读数:
1060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氆氇是用羊毛家织的毛料,藏族人用它缝制衣裤和藏袍、藏帽、藏靴,这是西藏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民族特性的穿着。今天藏汉双语网的小编就介绍一下,藏家儿女不可缺少的纺织品——氆氇。

牧人冬天穿羊皮,夏天穿氆氇,寺庙喇嘛的僧衣、僧裙、袈裟都是氆氇做的。听说过去的年代,贵族官员在节日庆典和官场上,穿绸缎制作的官服,平时也穿氆氇衣袍。即便是西藏地方政府规定的官服,譬如就说“王子装”(杰鲁切),缝制的材料也多用氆氇和虹纹氆氇。一件好的氆氇藏袍,又耐穿,又好看,又轻柔保暖,可以穿好几代。父传子,子传孙,成了一家人引以骄傲的传家宝。所以藏族人常常称自己是“吃糌粑的人”,“穿氆氇袍子的人”。

在汉藏文史书和藏学家的著作中,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说法。至少在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以前,吐蕃藏人冬天穿皮,夏天穿毡。古史《唐会要》记载:“辫发毡裘,畜牧为业。”《新唐书·吐蕃传》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衣裘毡韦,以赭涂面为好。”译成现代汉语即“通常穿皮毛和毡衣,脸上喜欢涂一种土红色的膏汁。”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询问吐蕃大臣仲琮藏土的穿着情况,仲琮说:“鸟海之南,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暑月犹衣裘。”

唐书《吐蕃传》上说,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第一次见面就使松赞干布感到很是难堪。因为文成公主和唐朝送亲官员,包括公主的男女随员,一个个穿绸着缎,衣饰华丽,轻柔绵软,颜色鲜丽。而松赞干布和他的大臣亲贵们,一律是羊皮袍子,又笨重,又粗糙。也有说是从这个时候起,松赞干布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服装,“自褫毡袭纨绡,为华风。”他的后妃臣属们也纷纷改装,穿着中原出产的绫罗绸缎,这是吐蕃上层服装方面的一个大变革。

吐蕃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氆氇织造方面的记载,不过藏地羊毛非常丰富,手工业又相当发达,加上唐蕃之间经济技术的频繁交流,早期形态的氆氇可能已经出现。还是《唐书·吐蕃传》上说的,公元821年,唐朝大理卿刘元鼎作为会盟使,在山南琼结的营帐里会见了藏王热巴坚,亲眼看到他“身披素福,结朝霞帽首,佩金镂剑。”根据《辞海》解释,“揭”是兽毛制成的粗糙毛巾。联系到松赞干布“自褫毡”的“”,辞海上也解释为一种毛织品。这些是吐蕃有了粗制毛织品的证明。

吐蕃王朝解体以后,西藏各地四分五裂,出现了许许多多分裂割据的小邦国、小政权。在赞普的后裔中,有三兄弟一度占领年楚河流域为王。老大琼则,割据年楚河上游,也就是现在江孜一带;老二直则,割据年楚河中游,也就是现在白朗县一带;老三晋则割据年楚河下游,也就是现在日喀则境内。后来,整个年楚河流域都被老三晋则兼并。琼则割据的年楚河流域上游地区,领地东北从日朗山沟算起,西南到岗益香波为止,领有岗如、宁如、江如三大牧场,生产氆氇、氆氇袋、帽子等等三大著名的土特产品,集贸市场早先设在江若萨玛,后来改到乃宁地方。官寨设在日朗邦嘎,所以他被称为日朗山官,又叫日朗土王。

在公元11世纪前后,江孜成了卫藏氆氇生产和销售的主要地区,在日朗官寨里发生过一件震惊卫藏地区的悲惨事情。说是当地帕规朗巴村里,有个织氆氇的姑娘名叫朗萨,在乃宁庙会上被日朗土王看中,强迫她当了自己的儿媳妇,朗萨在官寨受尽了种种折磨,最后,被土王父子毒打致死。她被送到东山准备火化的时候,又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山官父子很害怕,以为是炸尸或者还魂。朗萨复活后,看破了红尘,发誓出家修行,当了一名尼姑。朗萨姑娘的遭遇,被后人编成了故事,又编成说唱,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卫藏地区,还被搬上了藏戏舞台,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到了公元13世纪时,萨迦教派第四代法王贡噶坚赞,到凉州会晤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洽商西藏归顺蒙古汗国(元朝)的事情,他专门给卫藏各地的僧俗首领写了一封具有历史意义的信,最后提出要以前藏出产的上等氆氇作为贡品,送给蒙古皇室。更加证明氆氇当时不但后藏出产,前藏也出产;不但成了藏人的日常用品,也是当时西藏上层人物向中央王朝进贡的民族手工业珍品。

公元14世纪中叶,在祖国内地,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在西藏,乃东万户长推翻了萨迦王朝,建立了著名的帕珠政权。从这个政权的第一代首领大司徒强曲坚赞(1301364)到第五代首领阐化王扎巴坚赞(13741432)的一百多年间,西藏社会比较安定。没有大的战争和动乱,被后人称为“老太婆背金走全藏”的太平岁月。这个时期,西藏庄园制度逐步完善,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手工业也比较兴盛。在整个西藏特别是帕珠政权统治的腹心地区,像山南的乃东、扎朗、贡嘎等地,织氆氇成了农民最为重要的副业生产,老百姓家大都有织氆氇的机子,领主庄园大都建立了氆氇作坊,农忙时务农,农闲织氆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风尚。大量的家织毛料氆氇,除制作穿着的衣袍靴帽以外,还涌入拉萨、泽当、日喀则、江孜等城镇市场。帕珠时代的西藏,集市贸易十分兴盛,卫藏各地都有著名的集贸市场,它们和宗教节日、民间节日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例如江孜的达玛节盛会、乃宁寺庙会、羊卓雍湖边的达隆庙会、贡嘎的姐堆秀集市、扎囊的强巴林庙会,氆氇和氆氇制品是这些贸易集市最主要的商品。

帕珠时期氆氇生产之所以特别繁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向中央王朝进贡。明朝管理西藏和其它藏区的办法,采取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方针。明朝在西藏和其它藏区封了五个王,三个法王,还有数量不等的国师、灌顶国师和佥事。这些僧俗首领们,争着向中央王朝进贡,用来表示对皇帝的忠心,维系和中央王朝的联系,同时还能得到朝廷的封赠和赏赐,赏赐的物品大都是金币、银钱、茶叶、绸缎等等。进贡的物品主要是马匹、氆氇和其它名贵的土特产品。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所以各地藏区朝贡都非常踊跃。据史书记载,朝贡路上,贡使们熙熙攘攘,不绝于途,以致弄得朝廷的国库都空虚了,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帕珠政权的首领被封为阐化王,他们朝贡特别积极,其它藏区首领朝贡以战马为大宗,帕珠管辖下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广大地区,氆氇生产十分发达,氆氇是最主要的贡品。朝廷规定,朝贡三年一次,阐化王往往是一年一次,朝廷规定朝贡使团不得超过一百五十人,阐化王朝贡的使团往往达两三千人。这么频繁的朝贡活动,每次带去的氆氇数量可想而知。乃东、扎囊、贡嘎许多织户,定点织造高质量的专门朝贡的精细氆氇。1979年,我在贡嘎县朗杰雪一带进行民俗采风的时候,当地的一些老人自豪的告诉我,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给皇帝织氆氇的老织户,藏话叫“甲纳广莫丹加”,意思是给皇帝织造贡品氆氇。这些氆氇一是轻;二是柔软;三是保暖;四是结实;五是穿了舒服;很得皇家的喜爱。

所以,可以这么说,在公元1416世纪的帕珠时期,西藏的氆氇生产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