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习大大都关注了咱泸定桥
2016-09-29 06:32:28
来源:
康巴传媒
阅读数:
238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923日下午310分,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参观“飞夺泸定桥”等大型主题景观时强调,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彰显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时代内涵。

对于77岁高龄的著名版画家江碧波而言,泸定桥同样是个特别的存在。半个世纪前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她,因创作套色木刻《飞夺泸定桥》,与泸定桥结缘,这份经历至今仍印在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心底。

 十几名战士半蹲或匍匐在铁索桥上,对岸的火光映红了坚毅的面庞,岸边的机枪向对面喷出火舌,桥下则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1961年创作的这幅套色木刻《飞夺泸定桥》曾广为传播,其艺术价值获得了极高的认可,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3座国家级文化场馆同时收藏。

 提起《飞夺泸定桥》的创作缘由,江碧波至今记忆犹新。大二那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全国征集长征题材美术作品,四川美协和四川美院各分到两幅创作任务。“我们分到的恰好是与泸定桥、金沙江相关的题材。”

1960年春末,江碧波与同学袁吉中在时任版画专业负责人的父亲江敉的带领下,踏上红军当年走过的路。“当年木板比较稀拉,不像现在铺得那么多那么平”江碧波回忆,桥下就是水流湍急、巨浪滔天的大渡河。为体验红军过桥的惊险,江碧波手抓铁索、脚踏木板,把泸定桥来回走了两遍。“过桥还是有点吓人,还好年轻时没有脚软。”三人在泸定待了四天,每天在桥头画水彩写生。桥头当年有个垃圾堆,江碧波就坐在垃圾堆上坚持画,中午饿了就啃个馒头。“交通、食宿方面的困难都没在意,更不会因此感到痛苦。”实地采风结束后,江碧波回到重庆又花了半年多时间反复修改人物的位置、动作、神态,画面的结构、光影关系……最终达到自己心中“活”的形象。“我没有用模特,因为他们做不出那样的动作,坚持不了,也没有那样的感觉。当年时间比较宽裕,我就在稿子上反复琢磨。拿起笔不等于画画,但是要把感觉投射上去。”“感受整体气象的同时,人也包容在里面了。”江碧波觉得,作为艺术家应该有使命感,不能一味“自我”,《飞夺泸定桥》就带着自己强烈的真诚和感情,坚持一贯的态度和责任。“虽然没有一分钱,甚至连收藏证书都没有,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很自豪。”

如今,泸定桥下涛声依旧。桥板平整坚固,来往游客熙熙攘攘,站在桥上享受着桥身随步伐左右晃动的动感。今年时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泸定桥等长征路上的重要站点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争相关注的焦点。

922日,新华社选取年轻红色后代重走长征路的《红色追寻》全球网络直播走进泸定,追寻红军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取得的伟大胜利。这期节目除了直播泸定桥、天主教堂、红军机枪阵地遗址,还直播了陆军第54集团军铁军师叶挺独立团飞夺泸定桥红二连战士与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工作人员互赠锦旗等精彩内容,在新华社客户端的直播视频中都能看到。

 925日,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和中国教育出版网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弘扬长征精神精准教育扶贫——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重走长征路教育扶贫公益活动”捐赠仪式也在泸定举行,活动组委会向泸定县捐赠了价值6万元的中教通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每套价值3980元的星品汇掌上学堂5套及学生书包等,并表示将根据需要对泸定县退转军人培训及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予以支持。

活动组委会一行还专程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红军长征在甘孜纪念馆和泸定桥参观学习。活动将历时两个月,以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为准,从江西瑞金出发,1017日至陕西延安结束,跨越11省。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