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康巴地区特殊地域文化
2013-11-26 07:59:15
来源:
查看原文
阅读数:
1670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一)嘉绒文化:嘉绒是藏语“嘉莫察瓦绒”的简称,它泛指大渡河中上游流域的广大地区和岷江上游部分地区,即今甘孜州东部的康定、泸定、丹巴,雅安地区的宝兴,阿坝州的金川、小金、马尔康、壤塘、理县、黑水、茂县、汶川等县地区。今丹巴县和康定县鱼通地区甘孜州内是嘉绒文化保留较完整的地区。

在历史上,有“嘉绒甲卡却吉”(嘉绒十八土司)之说。在这十八土司中,属于今甘孜州的是明正宣慰司、鱼通长官司(今康定县境内),冷边长官司、沈边长官司(今泸定县境内),革什杂安抚司、巴底宣慰司、巴旺宣慰司(丹巴县境内)。

丹巴县是嘉绒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也是甘孜州康巴文化中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地区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文化,丹巴县藏族是一个以操嘉绒语为主的多语区,当地藏族除操嘉绒语外,一些地区操尔龚语,一些地区却操康方言,还有的地区又操安多语,这与前述嘉绒地区既存在共性,但又具显著的自身特点。

二是高碉文化十分发育,在整个嘉绒地区乃至全国藏、羌地区,丹巴古碉最为集中,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历史上,丹巴高碉建筑鼎盛时期其数最达3000余座。仅中路一地,在民国时期还有百余座,堪称碉林。此外,各类高碉俱全,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十三角高碉。据藏文典籍记载,历史上十三角碉在整个嘉绒地区仅有3座。如今仅存的一座即在丹巴蒲各顶。丹巴高碉文化居全国之最。

三是历史悠久。中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最有力的见证。这是迄今为止在整个嘉绒地区唯一经发掘并经考古证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时也是最早的砌石建筑物遗址。

四是墨尔多神及神山文化独具特色。墨尔多(阿尼各尔冬)是嘉绒藏区所崇拜的英雄和战神,墨尔多山被视为墨尔多战神的象征。丹巴县地处墨尔多神山南、西、北三面,区内建有墨尔多神庙:每年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都要在丹巴举行隆重的墨尔多庙会,并成为当地特殊的节庆,盛况空前。一年一度的嘉绒年(农历11月12日),也是为纪念墨尔多而沿袭卜来的传统节日.

五是民居村寨风格特异。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无论单体建筑还是村寨群落均给人以美感。其民居村寨尤以甲居最具代表性,此外,布科,中路、梭坡、巴底、小八旺等地也颇具特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是丹巴锅庄和民间舞蹈独树一帜,其中如纳顶的兔子锅庄和孔雀锅庄、三岔沟的打靶锅庄、巴底的鹿子锅庄,以及古朴而典雅的弓箭舞等,充分显示了丹巴锅庄和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韵味。

(二)帕错文化:帕错,意为父系群体或父系制氏族部落,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父系为纽带延续而形成的一种父系氏族群体。集中分布于甘孜州白玉县三岩、美玉、萨玛乡和巴塘县的甲英乡,以及与这些地区毗邻的西藏昌都地区贡觉县的雄松、罗麦、敏都、沙东、克日等乡和芒康县的戈波、尼增、朱巴龙、宗西等乡。甘孜州的帕错父系氏族部落,最初分布在萨玛一带,后分化为三个集团,即欧日布、霍也、错翁冷戈,其中以居住在三岩乡的霍也集团最为典型。在三个帕错集团内部,又分别按父系血亲关系,分化为若干个小的氏族部落,这些小部落各自相对独立,没有绝对的统属关系。帕错内部的头领和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成员不向头领承担任何义务,头领没有个人的特殊权利,不占有任何公有财产。帕错组织的头领不世袭,且不固定,亦不由选举产生,只要受其成员拥戴,即可成为头领。头领负责处理本帕错的内外事务,主持一年一度的祭祀与盟誓。帕错与帕错之间,只有人小之分,而无高低贵贱之别,一律平等,主张“天—卜帕错是一家”。同一宗族的帕错内部,人们互视为兄弟姐妹,无论何时何地,相互支援,共度难关,在利害关系一致需要统一行动时,则由该组织会议作出决定,共同执行。一个帕错组织一般以集群而居,每一个家庭的碉房与碉房之间相互紧靠,并有暗门相通,连为一体。其组织的成员只能是男性,女性一般不作为其成员,但须尽义务。每个成员都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盟誓会议和仪式,全体成员集体发誓“忠于同族,忠于帕错”,并由长者向大家讲述帕错原流和征战史。帕错内部的世袭按父系计算,财产由男子继承,父权在家庭中有至高的权利。内部婚姻实行严格的外婚制,本帕错成员的兄弟后代之间,世代禁止通婚;与外帕错有血仇的不准联姻;女嫁男娶是最基本的联姻方式,女子必须嫁出,不得招婿上门。其婚姻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一妻多夫制,即一个父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共取娶一妻;

二是一夫一妻制,一大一妻制是其主要婚姻形态;三是一夫多妻制,若先娶的妻子不生男孩,便可再娶一妻,甚至可娶三妻。在帕错组织中,妇女地位十分低下,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把妇女当作“纳加”(手中物)。

在三岩地区的丧葬中,除实行土葬、天葬和水葬外,小孩死后,实行树葬,即将小孩的尸体装殓于木箱中,然后用绳子系挂于枝叶茂密的大树上上,让其自然腐化。这种葬俗,便成为一大奇观。此外,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也十分神秘。

(三)木雅文化:木雅,旧译“弭药”,是一个古老的名称,无论是在吐蕃历史中,还是在《格萨尔史诗》中,它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是一个古老部落的称谓,又是一个地域名称。在历史上“多康六岗”中的木雅热岗就是指木雅地区,即今康定县折多山以西,道孚以东一带地区。居住在这一区域内的藏族,被称之为“木雅娃”。关于木雅藏族的来历,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古代党项羌的后裔,但在认识上却存在着较大分歧。一些学者认为,木雅地区最初是党项羌的故土。另一种说法是,元灭西夏后,西夏人的一支远逃至木雅地区在这里繁衍生息。木雅藏族的来历至今依然是一个迷团,木雅仍是一个神秘之域。木雅藏族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在语言上,这里的人们操一种被称之为“绒格”的木雅语。木雅语又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两个语区。在今甘孜州境内,分布在九龙县的湾坝乡、洪坝乡操这种语言的藏族,自称“木勒”,属木雅语东部方言区;分布在九龙县汤古乡,康定县的沙德乡、六巴乡、普沙绒乡、朋布西乡和雅江县的祝桑乡操这种语言的藏族,自称“木雅”,属西部方言区。木雅与德格一样,也是学者辈出的地方。古代有著名的木雅前五学者,近现代又出现过后五学者,这些学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藏族文化遗产。

木雅地区的建筑以石木建筑为主,其个性鲜明,是甘孜州藏式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高碉文化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今存于朋布西乡一带和沙德乡一带的高碉仅次于丹巴县的高碉。木雅民俗独具特色,“自石崇拜”在当地十分流行,家家户户的房屋四角都喜摆放白石,在一些山路口也常以白色石堆代替嘛呢石刻堆。木雅的奶制品中类似麻花形的奶饼,在甘孜州内独一无二。木雅妇女的古老服装是用自织的粗氆氇缝制的百折裙,其外套用带毛羊皮作的过膝坎肩。妇女头饰也与其他地方的女性差异明显,喜用红头绳编发辫,盘头,红黑相间,给人以明快之感。

(四)扎巴文化:在雅砻江重要支流鲜水河下游两岸狭长的河谷地带,居住着一支具有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化的古老藏族部落,即扎巴藏族。在历史上,扎坝地区曾属明正土司管辖,故又有被统称为“木雅藏族”的说法。

扎巴人主要分布于今道孚的亚卓、红顶、扎拖、仲尼、吓拖和雅江的瓦多、木绒、普巴绒。在习惯上将道孚扎巴人居住区称之为“上扎坝”,将雅江扎巴人的居住区称之为“下扎坝”。扎巴文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特殊。这种语言与相邻地区木雅语、道孚语等地方十:语均存在较人的差别,在学术界和民间均称之为“扎巴语”。二是区内还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高碉建筑,是历史上高碉建筑文化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三是风俗特异。除在饮食文化中吃一种味道十分怪异、制作方法特别的“臭猪肉”,以及其独特的民居、丧葬、女性头饰、木制用品外,最突出的是在这一地区内还残存着远古母系制的遗存,即类似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度,当地人称“爬房子”·。所以这一地区又叫“走婚大峡谷”。

(五)雅砻文化:雅砻(又译为梁茹、娘绒),即今之新龙县藏语名称,意为“雅砻江河谷地方”。由于该地区地处雅砻江大峡谷,在地理区位上,又处于甘孜藏区的中部,有“地脐”之称,既不靠康南大道,又不挨康北大道,交通相对闭塞,故使其固有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较为完整地保留—卜来,形成了康巴文化中颇为独特的区域性文化——雅砻文化。雅砻文化有古老、神秘、豪放的特点,突出地体现在它保存着“民族走廊”中许多古老民族部落的文化遗存;凸显着格萨尔的人文精神;保存着康巴藏族最古老的习俗;完按地保存了藏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文化的信仰习惯;从中能体验到康巴文化核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意境和神秘氛围。

(六)游牧部落文化:甘孜藏区的牧区由于一直保持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沿袭着古代的部落体系。其中有的部落虽然在土司辖区内,但与土司联系松散,而自成体系,例如在炉霍一带的勒宗4部落。有的却完整地保持着古代部落社会的体系,如色达有阿须部落。上述部落最大的文化特点,便是以血亲骨系维系的部落聪盟体。这个部落联盟体又以若干小的分支组成,所操的语言为安多方言,社会文化形态与青海、甘肃和西藏牧区部落的文化形态基本一致。炉霍的勒宗4部分别为罗科马部落、宗支部落、宗塔部落和阿收马部落构成。色达的阿须部落是

一个较大的且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部落联盟体,按照生产性质可分为农区部落和牧区部落两大部分。按照骨系传统共分为本支18部、分支25部、小部32部。其中核心部落分别为绷须6部、桑桑山野7部、却仓北方7部和布穹4部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